信息导航
2007年一季度服装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发表时间:2007-8-1 16:30:39 阅读:5583 次【 打印 】
一、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服装生产情况
1、生产情况优于上年同期,针织服装产量增长较快。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7年1~3月份,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40.84亿件,其中梭织服装18.68亿件,针织服装22.07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20.52%、15.95%和24.75%。产量增幅较2006年同期增幅有较大提高,针织服装生产增长较快。
2、省市表现不一,位次变动不大。2007年1~3月份,广东省依然位居全国生产之首,增长平稳,特别是梭织服装生产增长平缓,占全国比重略有下降。浙江省产量增长较快,服装产量增幅达31.97%,服装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江苏省、山东省增长较稳,江苏省仍以梭织服装见长,梭织服装产量增幅达21.14%,梭织服装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服装产量位居全国第三;山东省服装生产增长平稳,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服装产量位居全国第五名的福建省表现出很强的增长能力,服装产量增幅高达79.47%,是服装生产前15名省市中增长最快的省,特别是其针织服装增幅高达104.44%。
在生产前5名的省中,浙江省外贸比重最高,山东省最低。2007年1~2月份江苏省外贸比重较上年有明显提高,福建省和山东省外贸比重下降,广东、浙江两省与上年基本持平。江西、辽宁、湖北、安徽在内陆省份中表现突出,四省服装产量增幅分别为32.14%、48.19%、20.35%和31.68%,且该四省外贸比重皆较上年明显下降。
(二)服装行业效益情况
从服装行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2007年1~2月份行业效益基本与2006年同期持平,效益增速放缓,行业营运能力有所增强,行业发展能力较2006年同期有所下降,发展势头放缓。
1、行业规模继续平稳扩大,行业亏损略有缩小,出口交货值增速放缓。
2、劳动生产率略有下降,行业盈利能力基本与上年同期持平。
3、应收帐款比例略有提高;营业周期较2006年同期减少2.52天;行业整体营运能力有所增强;偿债能力高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
4、行业发展能力较2006年同期略有下降,月度销售收入增速、产值增速、利润增幅、出口交货值增速均出现滑坡。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降低。
(三)行业投资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1~2月服装行业完成投资占纺织行业总投资的23.47%,完成投资总额较2006年同期增加了41.12%,增幅较上年略有回落。
投资最活跃的省份是河南、广西、安徽、湖北、重庆、四川几个内陆省份和浙江、福建等服装大省。江苏投资规模最大。我国服装行业投资中外资和港澳台资占的比重较大,该两项投资累计占总投资的25.59%,比2006年有所回落。服装行业投资使用贷款比例较低,仅10.38%。
二、国内服装市场销售情况
(一)2007年一季度我国衣着类消费活跃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7年1~3月累计,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8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
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2.4%、27.2%和25.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7.2%。国内服装消费市场表现活跃。
(二)居民消费价格2月份开始回调,3月跌落100
(三)大型零售业服装销售喜人2007年1~3月份大型零售企业销售统计显示,服装销售继续保持较高幅度增长。销售额较2006年同期增加了23.31%,数量增长17.07%,分别较2006年同期增幅提高了约7.5和10个百分点。销售价格较2005年同期大幅上升了15.09%。
代表着中高档消费的大型零售业销售较以往可谓十分活跃,除消费市场升级因素外,元旦与春节之间的较长时间空隙为服装的节日消费销售提供了有利时机,暖冬也为皮革服装及西服、衬衫、T恤等服装销售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服装进出口情况
(一)进口情况据海关统计:2007年1~3月份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累计进口4.00亿美元,同比上升了6.79%。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进口2.11亿美元,同比上升了4.12%;针织服装及附件1.59亿美元,同比上升了9.57%。服装平均进口单价3.06美元/件,同比提高了36.61%,其中,梭织服装平均进口单价为5.24美元/件,同比提高了51.01%;针织服装平均进口单价为2.01美元/件,同比提高了31.37%。
我国从我国复进口的金额增幅达54.34%,针、梭织服装进口单价分别为3.49美元和14.58美元,分别高于我国平均出口单价73.63%和178.24%。
(二)出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7年一季度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322.34亿美元,同比增长14.86%,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2.79%。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02.26亿美元,占全部纺织品服装出口的62.75%,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8.02%,服装出口60.95亿件,同比分别上升17.51%和11.28%。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出口100.79亿美元和20.68亿件,同比分别增长16.81%和13.19%;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89.31亿美元和40.27亿件,同比分别增长23.87%和10.33%。2007年1~3月份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贸易顺差153.17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的32.98%,比2006年底的52.68%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
由于对我国相关外贸政策变化的预期,2007年1、2月份行业内出现了抢关出口现象,导致了出口高幅度增长,3月份明显回调。预计二季度开始出口增幅将有回落。
1、出口单价平稳上扬,产品结构继续调整。
2007年1~3月份服装平均出口单价2.79美元,同比上升了8.14%。其中棉制服装出口单价增幅最大,达11.86%。1~3月份针、梭织服装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稳定增长,出口单价继续平稳上扬,梭织服装平均出口单价小幅增长3.26%,针织服装出口单价增幅较大,达13.37%。
从出口过万件、出口数量增幅前十名的服装品种来看,出口单价较高、附加值较高的品种出口增长较快,出口产品结构正在趋于优化。
2、广东省位居榜首,梯度转移缓缓推进。2007年一季度,我国服装出口前五位的省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山东省,该五省市出口金额占服装总出口的78.47%。
广东省稳坐服装出口第一位,同比增长33.12%,出口金额占全国服装总出口金额的25.95%,高于第二名浙江省7.72个百分点。
梭织服装出口前五名省市中,北京市、福建省平均出口单价略有回落,其余三省保持“增值型”成长势头。广东省针织服装出口金额增幅较大,同比增加52.91%,出口单价同比增长26.61%,占全国针织服装出口33.26%,远远超过其他省市。黑龙江、新疆、河北省则出现负增长,其中河北省负增长幅度高达-28.62%。湖北、安徽和江西几个内陆省份出口增长可观,外贸加工梯度转移慢慢铺开。
以出口单价增幅最快的四川省为例,出口15万件以上的产品中,有12大类产品单价增幅超过100,其中一些品种出口单价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3、我国服装出口区域多元化程度深化。2007年1~3月份,亚洲依然是我国服装最大的出口大洲,出口金额占我国服装总出口39.94%。我国对非洲服装出口提升较快,对大洋洲澳大利亚等国出口增幅较高,对欧、美及欧、美周边国家出口有较快增长。
日本、美国分别为我国服装第一、二大出口国,对该两国出口金额分别占我国服装总出口的17.76%和17.62%,但是我国一季度对日服装出口同比下降了0.25%,同时对美出口金额同比增长了47.43%。
2006年我国出口激增、位居第四大出口国的罗马尼亚,在2007年1~3月份出口急剧下降了40.55%,位居我国出口国第21位。对保加利亚出口增幅大幅回落,但仍保持72.58%的较高增幅。
2007年1~3月份我国对美、欧服装出口形势有所不同,对欧出现了明显的“价格攻势”的形势,出口单价较大幅上扬,出口数量增幅不高,在欧盟25国中我国服装出口最大的国家依次是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对美服装出口单价则基本徘徊不动,出口数量金额则大幅上涨。
4、一般贸易仍为主流,加工贸易增长较快,边境小额贸易出现下降。
2007年1~3月份,我国服装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金额占全国服装总出口的69.94%,比2006年底回落了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占总出口比重较2006年底提高了2个百分点。
所有出口方式中,只有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出口金额出现下降,俄罗斯国内贸易政策对我国与该国的边境贸易产生直接影响。
5、私营企业出口增长迅猛,外商独资企业出口比重不断提高。
从出口企业类型来看,私营企业出口金额为69.1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7.25%,占总出口比重为34.20%,比2006年底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增幅达24.41%,占出口比重达到20.94%,三资企业的外销比重由2006年底的31.80%提高到35.86%。
国有企业出口金额也同比仅增长了1.52%。 |